期刊名称: 日语学习与研究 创办日期: 1979 主办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刊期: 双月 电话: 010-64492401 010-64493203 Email: ryxxyyj@vip.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619/H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4395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朝市监广登字20190017
<正>将万物应有之理与众教释为不同之道,此乃异国之定也。——《直毘灵》战后日本的宣长再评价1960年确实是战后日本的转折点,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思想上,抑或在学术上。作为日本民族主义纪念碑式的国学者,本居宣长经历了战后批判与价值贬低后,也在六十年代获得了重新评价。在这一时期,宣长的《古事记传》注释学工作获得了小林秀雄和吉川幸次郎的高度评价。
折口信夫(1887-1953)的学术根基中存在一种“灵魂(tama)”理论,该理论具有鲜明的特征并能反映其思想的特点。首先,折口的灵魂理论与同时代的人类学研究中的玛纳(mana)理论类似,但也不乏其独特之处。例如,折口认为“常世”是灵魂的储藏所;“天皇灵”是具有强大灵力的灵魂;通过灵魂的赠予能够产生和加强“支配与服从”的关系等。其次,折口称其研究为“古代研究”,但这里的“古代”,并不是指可以通过文献资料实证的作为历史时期的古代,而是指可以通过逻辑推导和复原的作为“理想类型”(马克斯·韦伯)的古代。再者,折口以理想类型意义上的古代为基础,构建了诸多民俗学理论,这些理论也同样具有理想类型的特征,且能够有效解读当下的各种文化现象。
日本民俗学的传说研究可以追溯至高木敏雄的《日本传说集》。在其基础上,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对传说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界定,他将传说与特定事物相关联,与昔话(民间故事)区分开来,并积极推动民俗学式的传说研究。后由于建构主义、记忆论等学术潮流的影响,以及民俗主义、公共民俗学等日本民俗学方法论革新的需求,日本传说研究出现了范式转换,开始重点关注传说与历史、传说与记忆、传说的资源化等问题,并尝试拓展传说研究的范围,为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日本民俗学学术史和方法论转型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山片蟠桃是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一位十分独特的思想家。他本人坚信儒学的圣人之道,对天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蟠桃宣传彻底的无鬼论,主张米价自由。另一方面,他却赞美德川政权的封建体制,反对开国通商。其思想中所包含的矛盾之处,乃是源于“儒体兰用”的思维构造。蟠桃钻研天文学、宣扬无鬼论的目的在于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其所具有的“商业合理主义”思维最终也服务于其重视农业的经世思想。虽然蟠桃并非是一位启蒙思想家,但他的主张无疑是传统思想进行近代转化的早期实践。
西方浪漫主义作为文艺领域的重要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和日本。本文通过对词典、语料库、数据库的调查溯源这一术语概念在两国传播、生成和演进的历程。明治末年,romanticism先以音译词的方式引入日本,随后出现「浪漫主義」和「ロマン主義」。三类译词竞争消长,在日本汉字限制政策的背景下「,浪漫主義」逐渐失去优势「,ロマン主義」成为主要译词「,ロマンチシズム」使用稳定,现代日语中出现术语泛化现象。清末民初,“浪漫主义”入华,在与“罗曼主义”等多种译名的竞争中逐步确立。20世纪30年代,“革命浪漫主义”等无产阶级文学新名词传入中国,与此同时,“浪漫主义”在非专业语境使用中衍生出新义,在现代汉语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江户古学派儒学通过对程朱理学的理论解构与重建,极大地推动了儒学的日本化进程。其阐释目标是在坚持文化主义的倾向下,排斥宋学中形而上之部分,构建本土化四书诠释体系,最终指向日本实为中华这一观点。作为荻生徂徕古文辞学方法论在江户学界广泛影响的副产品,日本国学兴起后通过围绕太宰春台《辩道书》中日本是否存在固有之道统这一话题与儒学者的争论,一改既往理论神道的外来文化融合主义倾向,经“倡古道”“去汉意”“崇皇道”这三步渐进方式构建并确立了反文化主义的所谓日本古道优越论,并最终演变为激进的文化民族主义,为幕末的国粹主义国家神道奠下日本道统论这一理论根基。但客观上,古学派与国学派均基于东亚世界华夷秩序与日本社会的务实理性展开自身学说,是朱学日本化中互为表里的发展形态。日本国学道统论的生成或可视为儒学日本化过程中的另一条演进路线。
<正>~~
作为最早描述“元日战争”的叙事文学作品,《八幡愚童训》甲本为神国思想的麇集蜂萃之地,其将忽必烈两度征日撤军的原因赋予了神祇色彩,以镌空妄实的“万民皆神孙”“神佛加护”为基调,以“神火”“神风”“神战”为支撑,构建了荒谬绝伦的“神国”日本,并凭借该书广泛的传播性和巨大的影响力将神国思想的共享范畴由统治阶级延伸到民众阶层,使之具备了普世价值。书中的“神国”认识兼具狂妄自大与自卑双重属性,一方面表现出颠覆“三国史观”、视蒙元为夷狄的本国至上主义,另一方面基于佛教世界观流露出自我否定意识。这个时期空前高涨的神国思想助长了日本的民族主义和对外侵略意识。至近代,神国思想升级为皇国史观,成为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主脉,为日本带去了一系列的“罪”与“罚”。
欧阳予倩的话剧《潘金莲》被誉为是“替叛逆的女性翻案”的“登峰造极之作”,其对于“力与美”的追求贯穿始终且坚决彻底,又与反封建的时代潮流符合若契,因而获得了巨大成功。通过施虐与受虐、崇拜与被崇拜的两性关系的构建和毒妇型女性形象的塑造,欧阳予倩的《潘金莲》接受了谷崎润一郎文学的唯美主义特质,对“官能美”展现了极致的崇拜。而这种重“情绪”轻主义的创作恰是欧阳予倩“真戏剧”艺术思想的体现。
《奇鸟行状录》是学界公认的村上春树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中反复出现“井”这一意象,对于该意象的解读一直是国内外相关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奇鸟行状录》中“井”的象征作用,指出“井”不仅是小说中历史时间传承的中间节点,而且是历史空间传承的中间节点,同时还是小说中时空体的具体呈现。时间与空间在“井”这一艺术形象上的结合为小说构建出复杂且多意的隐喻象征系统,而它最终指向的是当代日本的“集体记忆丧失”问题,作家意图通过“井”的中间节点作用夺回被忘却的战争记忆,从而将历史传承下去。
语言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人机对话系统是语言智能的典型应用。本文论述了语言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紧密相连的关系,介绍了日本语言智能政策中涉足自然语言处理的内容,梳理了日本学界近20年来的人机对话系统研究成果,探讨了日语与人机对话系统的适配性问题。文章总结出日本语言智能研究存在未平衡好应用性研究与展望性研究的关系、未解决好日语与人机对话系统的适配性问题、未注意到不同人群的语言使用特征等问题。
句群判定的语言标识及识别方式对篇章研究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本文的目的是建构用于日语篇章分析的句群理论体系。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日语篇章超句理论的主要成果,基于篇章动态重层结构观明确了日语句群的成立原理和定义。其次,借鉴汉语句群研究关于句群判定形态标识的研究成果,总结出10大类33种日语句群判定的形态、语义标识。并通过议论篇章的案例分析验证了句群理论的有效性及其对篇章模式研究的意义。本研究为日语篇章研究提供更加客观的超句单位理论,使语法学视阈下的篇章研究和篇章结构的量化研究成为可能。也为语料库语言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语言学支撑。
语言对比研究与外语教学如何进行有效衔接,一直是学界的共同关注所在。文章结合日汉对比研究成果,从语义倾向和主语生命度两个视角,定量考察了中国日语学习者产出的被动句跟日语母语者、汉语母语者之间的倾向性异同。研究发现:(1)日汉被动句在语义功能和语篇功能的显赫程度相反,该差异反映到学习者身上,呈现出语义和语篇功能的不平衡性;(2)中国日语学习者产出的被动句在表达“被害、受影响”的语义功能层面更贴近汉语母语者的使用习惯,在以说话人“我”为叙述视角的语篇功能层面更贴近日语母语者的表达习惯。
<正>过的一年,本刊在酒井直树、小熊英二、小岛毅、日比嘉高、菅丰、冯志伟、王向远、刘晓峰等中外著名学者和王安忆、平野启一郎、叶兆言等著名作家的慷慨赐稿、各位审稿人不辞辛劳、严肃负责的匿名审稿以及各位学者的踊跃来稿支持下,努力顺应人文学科发展态势、尤其是外语学科边界调整的总体趋势,以回应时代和学术“真问题”为导向与旨归,在栏目设计、主题凝练等层面做出了积极的调整。新的一年,本刊亦将在捍卫学术底线的基础上饬力于提升学术品质,与海内外学者、作者、读者一道探寻日本研究、东亚研究更多的可能性。
<正>村上春树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日本当代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已逾四十年。作品以长篇小说为主,兼及中短篇,并有大量的随笔、游记和纪实文学作品印行于世。文学翻译也成就斐然。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翻译,其文体、文风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其小说作品的外译语种已超过五十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东西方无数读者的审美趣味、心灵纹理和精神趋向,堪称日本以至世界文坛一道光彩夺目的文学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