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 日语学习与研究 创办日期: 1979 主办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刊期: 双月 电话: 010-64492401 010-64493203 Email: ryxxyyj@vip.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619/H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4395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朝市监广登字20190017
在大国竞合加剧的印太格局下,日本与印度尼西亚的海上安全合作成为中等国家应对中美博弈、谋求战略自主的典型案例。本文基于复合安全理论,分析两国合作的动因、路径与核心目标。中美在南海规则主导权、科技产业链等领域的竞争为中等国家提供了战略空间,日本与印度尼西亚通过经济互补与安全协同形成利益捆绑:日本借助技术输出强化印度尼西亚海上防御能力,印度尼西亚则以地缘战略价值换取资源开发的技术支持。合作路径上,两国以法律协议机制化合作框架,通过装备转移、基建互联及技术输出深化安全联动,并嵌入多边机制扩大区域话语权。目标层面,双方旨在强化海洋控制权,稀释中国影响力,并推动以“规则导向”重塑区域秩序。然而,双方合作面临战略分歧与可持续性挑战:印度尼西亚坚持“东盟中心主义”与对冲策略,日本则试图将合作纳入美日主导的“印太安全网络”。研究表明,中等国家通过机制创新与利益捆绑,可在大国博弈夹缝中拓展自主空间,但其成效受制于中美博弈、东盟共识及国内政治约束。这一案例为理解印太秩序转型及中等国家战略选择提供了新的分析维度。
国家宣传片的认知效能提升是突破国际传播瓶颈的关键。本研究整合视觉语法与元功能理论,构建“视觉-语言-听觉”三维评估模型,通过眼动实验与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对30名在华留学生在观看《PRC》多语种国家形象宣传片过程中的跨模态认知模式及其效能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视觉维度中,异质文化符号总注视时长显著高于普世符号,但部分特色符号存在解码偏差;视线角度与镜头夹角在30°-45°时瞳孔扩张最显著,助力强化情感唤醒。2)语言维度中,高情态表达(如“必须”)提升权威性叙事的说服力,但引发认知负荷(瞳孔收缩)峰值;人称代词“I/we”使用提升亲和感,但在个体主义文化中易触发操控感知。3)听觉维度中,中文原声增强文化记忆锚点,但易导致字幕依赖;高唤醒型音乐引发最大瞳孔扩张,助力激活情绪共鸣。4)传播效能评估显示,在华生活时间长的群体注视集中度显著更高,注视轨迹趋同,提示其已进入文化适应中后期阶段。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双轨协同传播矩阵”,构建“文化适配度指数(CAI)”模型,基于符号识别率、动态画面占比与文化折扣系数三大核心指标,推动国际传播从经验驱动转向神经-行为数据支撑的科学范式,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提供精准传播路径与量化优化依据。
1962年11月,中日双方签署了LT贸易协定,中日贸易重新步入正轨。1964年4月,双方又商定互派贸易联络员与互设联络处一事。本稿以日本对中日互派LT贸易联络员与互设联络处的应对为中心,对LT贸易时期日本对华政策进行了探讨。其一,在两国互设联络处过程中,日本非政府渠道发挥了影响或干预政府外交功能的作用;其二,在尚未实现邦交正常化的特殊背景下,日本政府内部反应复杂,即日本对华外交政策的形成不限于外交主管部门外务省,政府各部门间的相互牵制或妥协也影响了其外交方向;其三,实现互设联络处体现了日本对华积极的一面,但也暴露了日本对华政策的局限性。同时,日本政府首脑对华态度积极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其对华外交成效。
<正>~~
<正>中国日语学界泰斗、著名教育家、翻译家、天津外国语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日语学习与研究》编委修刚教授于2025年4月26日因病逝世,享年68岁。修刚教授学术成果丰硕,发表在《日语学习与研究》10篇论文,单篇最高转引200余次,先后在国内各高等级学术期刊发表20余篇论文,累计转引700余次,入选2024年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修刚教授生前重点关注学术期刊发展,认真履行编委职责,热心参加本刊发起的各项活动,曾在2020年参加首届《日语学习与研究》北京青年作者交流会,并参与学术期刊专家大讲堂系列讲座、北京地区和吉林地区青年学者论坛等活动十余次。在中国日语学界的多次学术会议中,邀请《日语学习与研究》作为协办单位,为推动期刊在日语学界的推广与融入做出了突出贡献。先生驾鹤西归,是日语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外语学界的重大损失。其音容笑貌宛在眼前,巍巍学魂永耀人间。他以毕生心血铸就的不仅是耸峙云端的学术丰碑,更是在文明长河中点燃不灭的精
<正>2025年度《日语学习与研究》学术交流会暨湖南地区日本学领域青年学者论坛于4月26日在湖南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社、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日语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旨在推动湖南地区日本学领域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增进青年学者合作联系。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湖南地区多所等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日语学习与研究》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熊李力教授以《亚太区域合作历程回顾与趋势前瞻》为题,分析亚太区域相关问题并解读未来趋势。南开大学刘雨珍教授以《白居易诗在日本文学中的接受与变异一一以“香炉峰雪夜宿”为例》,剖析东亚汉字文化交流历史。上海交通大学王升远教授以《战败日记的“读法”》,为战后日本文学史与思想史研究提供新见解。《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编辑部李广悦主任就期刊论文选题及写作规范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清代官修总集在日本江户时期的传播与接受颇能反映中日典籍交流之间隐性的一面。这些总集内容上“诸体咸备,庶汇毕陈”,打破蘐园派囿于唐、明诗选的窠臼,在江户中后期汉诗文献编纂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推动诗坛诗风和诗学观念的转变。但由于自我标榜、著述体例、商业营销等原因,编纂者较少提及其中的文献来源,造成了信息来源的遮蔽。同时,江户社会对官修文献的重新编纂也伴随着原本话语权力的消解和中国文本的“在地化”转换。因此,通过溯源、校对的形式还原江户时期中日典籍交流的具体面貌,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聊斋志异·莲香》在江户时代先后两次被改写:一是反古斋的《怪异前席夜话·狐精鬼灵诉冤情》(1790);二是关亭传笑的《褄重思乱菊》(1828)。两个改写本的前半部与《莲香》大致相同,都是两位异类女子隔夜轮流与人类男子幽会的故事。后半部则通过添加复仇情节,宣扬惩恶扬善思想,以教化民众,与《莲香》单纯的“艳遇型”志怪故事存在本质区别。由于预设的读者由文人转向市民,《狐精鬼灵诉冤情》和《褄重思乱菊》的汉字比例与插图形态也发生了变化,体现出《聊斋志异》改写作品不断适应日本主流大众文化的样貌。
作为日本勅撰三集的《经国集》,是日本第一部收录赋这类文体的汉诗文集。针对该汉诗集卷一所收石上宅嗣的《小山赋》,前期研究以《群书类从》本为底本,主张作者纯粹模仿了《初学记》所收唐太宗的同名作。但是,笔者以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所藏谷村文库本《经国集》所收该品作为考察对象进行分析后,发现该赋在文本上和《初学记》的唐太宗同名作存在着较大差异,并推测石上很可能阅览和参考的是唐太宗别集。此外,通过对“乱曰”的分析,阐明了作者笔下的小山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而是建有“芸亭”——日本第一个公开图书馆的教育场所。该赋是石上热切期待日本文化能传承后世的一个精神寄托,他在创作该赋时,语句上虽模仿唐太宗同名作,但同时根据小山的实际情况给作品注入了其精神寄托这一全新的元素。该赋反映了日本上代汉文创作方法的一个侧面,对了解古代东亚汉文学的传播以及形成提供了颇有参考价值的线索。
汉、日、韩、英四种语言在移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基于这一差异,对日语母语者语料库(JASWRIC)与日语学习者语料库(I-JAS)中的使用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日语母语者的「V+ていく「」V+てくる」使用人数率与每百万词的使用率PMW(Per Million Words)均远高于日语学习者,且不同年级日语母语者的PMW较为稳定。据此可知,于母语者而言「V+ていく」「V+てくる」是与所在学习年级无关的、一项较早掌握且使用频率高的语法项目;但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需要随日语能力等级提升而逐步掌握的语法项目。此外,根据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LME)分析「V+てくる」的结果可知,与英语不同,汉日韩三语言中有近似的移动事件词汇化模式,这使得在母语与日语学习能力等级的交互作用上汉语及韩语母语日语学习者不如英语母语日语学习者的明显。
日语格助词一直被视为功能词,通过体现句内成分关系而具有一定的程序意义。然而格助词「と」与言说过程动词共现时,共同构成投射关系,且可构成省略形式「と。」和「て。」。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评价理论,以投射关系和语法隐喻的理论框架,探讨格助词「と」的投射关系标记特征。研究发现,「と」能够作为投射标记,利用言说动词和认知动词来聚焦语义,定位说话者的立场,形成显性交互人际关系。「と。」通过吸纳言说行为语义来表达话语主体的言说语义与主观意志,成为脱离谓语动词的投射符号,升级人际语义。「と」还能进一步成为凸显主题,与投射信息形成评价语义的事实投射标记。
汉日词典长期处于编纂实践和理论研究极不平衡以及研编手段落后的局面,语料库词典学可为汉日词典实现现代化转型提供有效的理论启示与方法参照。本文在梳理中日两国语料库词典学重点关注课题的基础上,以汉语文化局限词“半边天”一词为例,构建了在语料库词典学、大语言模型等新兴理念和技术赋能词典学以及词典研编工作用户驱动转型的大背景下,汉日词典三位一体式研编路径,包括:基于词典内层语料库的词典质量评估、词典微观结构设计的理据探求以及探索开发汉日词典专用语料库和数据库的方法及工具;基于词典中间层语料库的汉日对比和汉日互译研究成果在词典编纂中的实际落地;基于词典外层语料库的用户日语习得特征、用户词典查检偏好及词典使用态度和需求的研究。本文可对汉日词典今后的研编工作提供适当参考。
全球化进程催生了跨文化接触的频繁发生,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给日语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带来了挑战。那么,明晰跨文化相关因素对文化自信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以日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样本,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考察跨文化接触和跨文化敏感对文化自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跨文化接触和跨文化敏感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其中,跨文化接触负向预测文化自信,跨文化敏感正向预测文化自信;(2)跨文化敏感在跨文化接触对文化自信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基于跨文化敏感的中介作用,跨文化接触可间接正向预测文化自信。
运用回溯性二语动机水平变化绘图、深度访谈及叙事分析的混合研究方法,深入探究了6名优秀日语学习者动机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状态空间。研究结果表明:1)优秀日语学习者的动机系统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动态性特征,尤其是初始状态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2)动机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包括文化兴趣、课外活动、课堂学习、社会环境、未来规划;3)动机变化的状态空间表现为两波吸引子和三波排斥子的交替出现,其中愉悦的学习经历和应该二语自我是主要的吸引子,而课程内容繁多、社会支持减少、目标愿景模糊构成了主要的排斥子。研究结果对日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