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学习与研究

期刊名称: 日语学习与研究
创办日期: 1979
主办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刊期: 双月
电话: 010-64492401
    010-64493203
Email: ryxxyyj@vip.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619/H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4395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朝市监广登字20190017


语言研究

  • 语言使用中的记忆负担最小化机制

    冯志伟;

    记忆负担最小化是语言使用中一个普遍性的原则。语言学家们早就观察到语言活动中记忆负担有限的规律,提出了语言的经济原则理论。本文根据语言研究的有关成果和文献,阐述在人类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使用中和在自然语言处理的神经网络应用中的这种记忆负担最小化的机制。

    2022年01期 No.218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8K]
  • 日语「自分」一词的属性研究

    郭蓉菲;

    本文从形态或指称上的最简性、与代词分布的互补性及照应和强调用法等反身代词所应具备的三个特征对日语「自分」进行了鉴别。首先,「自分」在形态上不具有最简性,是古日语「自」和「分」的结合体,而且由于它不具有性、人称等的特征,因此在指称上也不具有最简性;其次,与代词的分布有大量的重叠;再次,仅具有照应用法,不具有强调用法,此外,还有反身代词所不具有的类指用法。从历时演变的角度来看,古日语「自」就具备了类指用法,与「分」结合成「自分」后,还产生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指代用法,因此,从本质上来看,「自分」不属于反身代词,它更倾向于一个代词。

    2022年01期 No.218 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1K]

信息专栏

战后文学研究

  • 沉默之羊 高歌之羊 战后思想史中的加藤周一

    小熊英二;郭颖;

    加藤周一是战后知识人的典型代表,以日本文化论或日本文学论而著称。本文主要着眼于战争经历带给他的“悔恨”,通过对《羊之歌》《续·羊之歌》等作品的深度解读与文本剖析,窥探东京大轰炸前后,加藤周一的学术态度与作品风格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一直以来与日本时局保持距离,秉承作壁上观态度的加藤,开始关注时事,对政府进行批判。并终生将战争时期的悔恨为基点,对“政治与文学”“西方与日本”等问题不断加以追问。本文亦明确指出,“希望/判断”“价值判断/事实判断”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成为了1954年以后加藤思想的主轴,并在日本战后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2022年01期 No.218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0K]
  • 小岛信夫《拥抱家庭》的空间叙事与家庭书写

    张景荣;宿久高;

    “家”作为文学亘古绵长的主题,同样是日本“第三新人”文学的叙事母题之一。“第三新人”作家小岛信夫在《拥抱家庭》中搭建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家庭空间,利用“家”在物质、心理、社会空间的隐喻作用,讲述了一个走向瓦解的家庭悲剧。小说人物家长本位的脱离暗示了传统父权家长制的解体和战后日本女性的困惑,家庭危机背后掩饰的是都市人的心理缺失,以及美军占领之下日本民众的焦虑与屈辱。家庭变故的导火索看似是“他者”美国士兵的家庭介入,其根源却在于二战后日本家庭普遍存在的内部矛盾,更是日本现代化进程的间接产物。

    2022年01期 No.218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6K]
  • 反“霸权主义”暴行的书写——大江健三郎《人羊》论

    陈汝倩;

    《人羊》通过描述开往“边缘”的公交车上发生的暴力事件,书写了价值体系对峙的两个世界:代表“中心”价值体系的战胜国·美国;象征“边缘”价值体系的战败国·日本。前者旨在刻画殖民者·美军如何对被殖民者·日本国民通过身体暴力,进行身体规训乃至精神管制,使其变为顺从如“羊”的“臣民”,最终实现政治权力操控;后者重在凸显象征国家权力机构的警察署的失职,批判以“天皇”为首的“父权”责任的丧失。即小说中揭露美国“霸权主义”的暴行,与少数日本国民的觉醒意识和不屈的反抗精神重叠,构筑了一个“边缘”反抗“中心”,在微茫的希望中探寻日本未来出路的对立构图。

    2022年01期 No.218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4K]

信息专栏_学术用语对照

殖民教育史研究

  • 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时期的语言同化政策——根据伊泽修二的同化观进行阐述

    张国峰;

    伊泽修二于1895年6月-1897年7月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时期出任当时首任学务部长,是台湾语言同化教育政策的重要制定者。研究发现,伊泽修二的同化观形成深受“国家主义教育观”“国体论”的影响,同时还有对西方列强殖民经验教训的借鉴。以及日本用同化手段对台湾进行“统合”时,与强调“单一血统、单一民族”的“国体论”发生冲突。另外,伊泽修二的同化施策不符合殖民者经济利益和统治安全利益,因而遭到多方质疑、否定。国家主义、语言学、教育理论的组合与对立,作为近代日本语言政策的基本特征愈发显著,这些内部裂痕决定了日本据台期间同化政策的方向与结局。

    2022年01期 No.218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5K]
  • 日本女性教习对中国清代女子教育的渗透及影响

    孙长亮;孙瑛鞠;

    日本女性教习是清末中国女子教育体系建构过程中的特殊群体,自1902年开始正式受聘中国,至清朝灭亡退出中国教坛历经十载,来华执教人数多达140余名。这一群体在中国尚处初创期的蒙养院、各类型女学堂从事教育活动,教授多门近代科目,对以“德”“卑”“顺”“慎”为一生准则的儒家传统训诫式女子教育给予了猛烈的冲击;同时她们也成为了清末中国实施日本“贤妻良母”教育理念的助推剂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更迭发展的催化剂。一时间清末日式女子教育独具一派,然而这看似“无私帮扶”的背后也同样裹匿日本对中国“温柔”的欲殖民要素,以教育浸心,谋求“合纵”,最终妄图霸揽东亚、阻遏西方。

    2022年01期 No.218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8K]
  • 近代日本音乐课中的殖民主义思想——以大和田建树的《满韩铁道唱歌》为中心

    魏正;

    明治后期,经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后,日本逐渐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构建东亚殖民体系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在小学音乐课中,这种野心以“将殖民地有关的历史、地理知识的教育与音乐教育结合”的方式被有意推动。纵观整条以音乐来进行殖民主义教育的历史脉络,其中官方认定的教科书《满韩铁道唱歌》将音乐与历史、地理等科目进行结合,对日本殖民扩张的野心有着充分且综合的展示。对其采用文献研究后,可得知《满韩铁道唱歌》在为日本谋求殖民扩张的合理性的同时,也宣传所谓的“富饶”景象。作为结论,《满韩铁道唱歌》的最终意图是诱导日本小学生对殖民意识的认同感与参与殖民建设的渴望。进而能够反映当局有意将殖民意识的强化融入小学音乐教育甚至其他学科教育的意图。

    2022年01期 No.218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1K]

民俗研究

  • 当代民俗的艺术性思考——以日本中部机场盆舞活动为例

    赵欢;

    盆舞是日本的传统舞蹈形式之一,与祖灵信仰有着密切关联。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盆舞活动渐渐脱离原有的神圣性,出现娱乐与休闲化的倾向,其举办地也从过去相对封闭的社区,展开至车站、机场等公共空间。在融入新环境,烙上地域化特征的同时,盆舞活动还具备了满足人们消费、休闲及娱乐的功能。民俗学的现代性转向,特别是“日常生活”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上述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聚焦于在名古屋中部国际机场举行多年的“中部机场盆舞大会”活动,并讨论机场盆舞活动何以成为可能,又如何成为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的一环。在此视角下,本文将讨论盆舞活动中的艺术要素,围绕其变迁、群体与个人情感等议题进行探讨。

    2022年01期 No.218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0K]
  • 日本“行疫神”来源考略

    姚琼;

    平安初期伴随着唐代密宗的东传,鬼神“行疫”的观念以及“行疫神”传入日本,最初体现在密教典籍中,平安中期之后“行疫神”开始广泛出现在寺院文书、佛教说话集以及祈请文中。“行疫神”源于鬼神“行疫”的观念,这种观念最早形成于中国道教思想,并在唐代被密宗所接受。本文通过对“行疫神”在日本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梳理,分析了唐代密宗中鬼神“行疫”疫病观对日本“行疫神”的直接影响,以及道教鬼神“行疫”观对其间接性的影响。

    2022年01期 No.218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2K]

近现代中日文学关系研究

  • 林芙美子的文化侵略思想批判——以1936年的北平之旅为线索

    杨佳嘉;

    1936年,林芙美子到访北平,受到当时中国媒体关注。其间,她以文化交流姿态与钱稻孙、林徽因、徐芳等人交流。回国后,林芙美子就此次北平之旅发表了数篇文章,多处涉及对当时侵略战争的感悟。通过分析可知,此次北平之旅对中国女性文人既充满善意与羡慕又感到“威胁”的复杂心态,使其交流活动中言行虚实相伴。此外,强调所谓“亲善”职责是她参与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内在逻辑和书写策略。林芙美子的非战立场,这种立场并不等同于反战,而是通过非暴力的文化渗透为侵略战争助纣为虐的思想。

    2022年01期 No.218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4K]
  • 林语堂《古都北平》在日本的译介与影响

    张秀阁;

    “卢沟桥事变”次月,《纽约时报周刊》上刊载了林语堂描写北京的随笔——Captive Peiping Holds the Soul of Ageless China,意在向欧美控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然而,该文被迅速译介到了日本,《改造》杂志“卢沟桥事变”增刊号以译名《古都北平》刊出,北星堂出版社的英语学习小报则经改编刊发了此文。本文旨在考察日本何以关注到这篇随笔,在译介过程中又有哪些改编,出于何种目的。通过文本对比,发现日本的译介文本虽主体内容与原文相近,但配图等发生变化,文字部分亦有删减,文本与所处的刊物小语境、舆论大环境密切关联,而将北京呈现为日本攫取的一座值得夸耀的古都。另外,林语堂此文还包含着对其他中国作家汉语文章的编译,日译文可视为多重译介的结果。纵观历史,可知此乃战时日本大规模译介林语堂的序幕,看似偶然而背后隐含着日本对他风靡欧美的英文著述抱有强烈关心。

    2022年01期 No.218 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