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学习与研究

期刊名称: 日语学习与研究
创办日期: 1979
主办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刊期: 双月
电话: 010-64492401
    010-64493203
Email: ryxxyyj@vip.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619/H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4395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朝市监广登字20190017


日语语言研究

  • “日语程度副词+X”的句法条件探析

    金镜玉;

    任何语言都有句法特征,句法条件往往会受到语义的制约。换言之,语义可决定与其共现成分的种类和范畴。因此,句法研究离不开语义的分析和考察。本文主要探讨日语程度副词与谓词成分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通过考察"日语程度副词+X"的句法条件,揭示其量性特征、线性尺度及意义衍变等现象。

    2018年04期 No.19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 “服务”一词的产生及其对应概念的变迁

    胡琪;

    本文通过梳理和调查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相关资料,考证了日源外来词"服务"的产生及其对应概念的变迁。调查结果显示,"服务"一词并非"纯粹日语来源的现代汉语外来词",而是明治时期出现的用于翻译法语‘Service’概念的意译词。"服务"一词最早被使用于军事方面的书籍中,在使用过程中其词意出现泛化,逐渐被使用于军事以外的领域,并在日语中固定下来。

    2018年04期 No.197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 「~スギル」的语义范畴及其语义指向类型

    吴伟丽;

    本文对「~スギル」所表达的语义范畴进行了全面考察,并从词汇语义兼容以及次范畴间的句法语义兼容关系的角度,对「~スギル」的语义指向进行了探讨。分析得出:「~スギル」表达的语义范畴为"量范畴",基本范畴为"数量范畴"和"程度范畴"。经过次范畴化,"程度量"范畴为基本范畴的上位范畴,"具体量"、"动作量"、"性状量"、"情态量"和"评价量"分别为其下位范畴,「~スギル」的语义指向类型为作为下位范畴的以上五种类型。

    2018年04期 No.197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 同源复合助词连用与连体修饰用法差异——以「に対して」和「に対する」为例

    于杨;

    一些同源复合助词分别以连用修饰和连体修饰两种形式出现。其功能较为相似,却存在微妙区别,给学习者习得带来较大困难。本文以「に対して」和「に対する」为例,考察了同源复合助词连体修饰、连用修饰用法的异同。对比实例后笔者发现,与「に対して」相比,「に対する」的功能和修饰范围都相对较小。「に対して」具有表示"两方事物相对"和"一方以另一方为对象"的两大功能。在"两方事物相对"的语义下,大都使用「に対して」。而只有在表达固定并列成对的抽象概念或表"比例"和"角度"关系,且直接修饰「割合」「角度」等集合性抽象名词时才会使用「に対する」。而在"一方以另一方为对象"的语义下,则需要考虑复合助词前后的词汇之间在语义上是否存在修饰关系,且需要兼顾修饰覆盖范围和修饰语语序等因素。

    2018年04期 No.197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9K]

中日比较研究

  • 汉语日语名词语法化研究

    黄小丽;

    本文以词性变化为切入点,考察汉语日语名词语法化的相关研究。两者在名词演变为词缀或词内成分、名词语法化为后置词乃至连词(接续助词及接续词)、名词语法化为副词或充当状语成分、名词语法化为时态助词等方面具有共性。但是在语法化为后置词以及时态助词、助动词或终助词这两条路径上,两者的显赫度有明显的差异。由于日语的后置词在句法位置上契合了连词的位置,因此日语名词语法化为后置词具有显赫的类型学特点。此外,日语名词语法化为时态助词、助动词或终助词的例子远多于汉语,这与日语的主题突出型语言特性及动转名的标记性特点有紧密的关联。

    2018年04期 No.197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8K]
  • 汉日语中语序镜像关系对比研究——以副词与相关成分之间的语序为例

    李波;

    本文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发现,日语中副词与助动词、终助词之间,以及汉语中副词与助词、语气词之间都形成以动词为核心的前后对称的语序镜像关系。两种语言存在以上语序共性的同时,在具体细节上又表现出各自的个性。日语表现为[?[陈述副词[时副词[体副词[谓语动词词干]体助动词]时助动词]命题外助动词]终助词]的语序,而汉语则呈现出[语气副词[时副词[体副词[谓语动词]体助词]?]语气词]的语序。这一发现扩大了陆丙甫(1987)提出的"轨层结构"理论的解释范围,将该理论的适用对象由不同语言的相同成分扩大到了相同语言的不同成分。同时关注了轨层结构中各成分与核心之间紧密度的不同,将陆的"等距"轨层模型扩大到了"非等距"轨层模型。

    2018年04期 No.197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 汉日两种语言会话中表示拒绝的切入模式对比研究

    时晓阳;

    汉语母语者的拒绝方通过使用"请求提示"这样的Supportive Move(s)——会话辅助行为来切入会话,这对维持与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双方能够在后续的交际中顺畅地交流提供了前提。本文以汉日两种语言表示拒绝的言语行为,特别是针对"请求"的拒绝行为为例,分析两种语言中"拒绝"行为切入模式的异同,找出"请求提示"这样的表达现象对减少会话交流误解的影响。

    2018年04期 No.197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 话题终结与和谐关系管理

    季珂南;

    为了明确话题终结过程中影响中日异文化交际场面中的和谐关系管理的因素及推进和谐关系构建的会话策略,本文依照杨虹(2007)的观点将话题终结分为三类,对10组(2人一组)中日大学生初次闲谈的会话数据(40~60分/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跟踪采访中得到的报告结果,援用"和谐关系管理(Rapport Management)"理论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话题终结的类型并非影响和谐关系管理的决定性因素,先行话题终结之后的沉默时间及新话题的内容选择会对和谐关系管理产生影响。

    2018年04期 No.197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信息专栏_电子辞典使用技巧16

日语教育研究

  •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日语语音教学设计研究

    凌蓉;

    本文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复合名词声调"知识点为例,对日语语音教学活动加以具体设计,并且在该设计基础上进行了教学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重心放在课前和课后,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使日语精读课堂中穿插语音教学成为可能,同时也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8年04期 No.197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
  • 日语音段的可视化教学研究——基于中介语理论与实验语音学方法

    刘佳琦;

    本论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并结合中介语理论来研究日语教学中的语音问题。本文首先总结了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音段(元音与辅音)习得特点,其次提出可以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实现语音可视化教学,从而改进学习者的发音问题。本文运用到唇形图、调音截面图、IPA元音舌位图、MRI核磁共振调音动画摄影及声学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元音「う」、清化元音、清浊塞音、舌尖闪音和舌尖鼻音以及音节尾鼻音的可视化教学方案。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语音可视化教学研究和实践,加强学习者的发音自我监控及反馈能力。

    2018年04期 No.197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9K]

信息专栏

日本文学研究

  • 谷崎润一郎文学的“非东方主义”解读——以《苏州纪行》《秦淮之夜》《西湖之月》为中心

    高洁;

    近年来,谷崎润一郎的"中国趣味"相关作品往往被置于东方主义话语的框架中进行解读。本文以谷崎第一次中国旅行之后创作的三篇具有游记性质的作品《苏州纪行》《秦淮之夜》和《西湖之月》为切入点,揭示其中不能为"东方主义"一语蔽之的诸多方面。谷崎以普通旅行者的身份只身来到中国,支配他行动的是大正时期市民阶层的意识,而对于感官享乐的追求则是作家一贯的创作主题,中国之行只是为作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

    2018年04期 No.197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 媒介符号与身体隐喻——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电视人》论

    邹波;

    《电视人》是村上春树的短篇代表作之一。作品描绘了电子媒介的入侵,以及现代都市人的存在困境。作品中出现书籍、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介与电视、电话等电子媒介。主人公身处媒体社会,听觉、视觉以及内心感受产生了种种变化。本论文着眼于媒介符号与身体感知的隐喻,分析个人面临电子媒介的入侵时,对外部世界信息产生的焦虑与疏离感,以及逐渐被电子媒介所控制的身体感知。通过文本分析阐明村上春树在电子媒介时代发现新的文学"风景"的创作意图。

    2018年04期 No.197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 林芙美子小说中饥饿叙事的纬度

    张杭萍;

    《放浪记》时期的林芙美子在挪威作家哈姆生《饥饿》的启发下借由饥饿体验找到了通往写作的路径,用身体去感知,把对食物、性欲的渴求诉之于文字的同时,也通过喷涌的语言来满足言说的渴望。在《河沙鱼》《骨》《下町》等战后作品中,一个时代普遍的饥饿现象经由作家的笔端被置换成一种反抗权威的手段。林芙美子的饥饿叙事是一种身体在场的写作,昔日的饥饿体验早已远去,在去生理化的饥饿记忆的驱动下,她试图还原出在贞操与饥饿面前一度被权力话语所遮蔽的身体本貌。

    2018年04期 No.197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翻译论坛

  • 莫言作品的日英译对比研究

    朱芬;

    本文通过莫言作品日英译典型译例的对比,区分受限于汉日英三种语言文化系统差异形成的宏观特点和个人选择之下的译者风格。宏观特点方面,日译总体比英译更加"字面忠实"于源语文本,但目的语读者接受过程中容易创造性误读。译者风格方面,葛浩文和吉田富夫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大众读者的可接受性,倾向归化翻译;而藤井省三则侧重于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倾向异化翻译。

    2018年04期 No.197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 李贺诗通感表达的日译研究

    张悦;

    本文以7部李贺诗日译本中通感表达的译文为研究对象,运用多译本对比的研究方法,试将李贺诗中通感表达的翻译方法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同构、异构和缺失。在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了具体的分类。通过探讨三种通感翻译基本类型在各译本中所占比率及特点,窥探唐诗中通感表达的翻译方法及翻译特征。进而阐述了同构、异构、缺失中体现的中日民族文化的相通性和差异性,指出在通感翻译中进行恰当的、有效的跨文化阐释的方法和途径。

    2018年04期 No.197 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