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学习与研究

期刊名称: 日语学习与研究
创办日期: 1979
主办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刊期: 双月
电话: 010-64492401
    010-64493203
Email: ryxxyyj@vip.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619/H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4395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朝市监广登字20190017


日语语言研究

  • 概念化动态性视角下的汉日语义认知研究

    张继文;

    语言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表现,语言形式的背后是人们认知的概念化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它动态地映现着发话人的主体意识性,体现在对同一事物多视点的观测、对同一词语同时关注的多个焦点以及抽象语义、新奇语义的拓展。本文从这一视点出发,对日语语义进行探讨研究,寻求日语语言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

    2016年06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7K]
  • 从篇章距离看日语指示词的可及性

    庞黔林;

    本文通过语料实证分析,考察了日语指示词「コ」「ソ」与先行词之间篇章距离的分布情况,指出分布的差异显示了日语指示词「コ」「ソ」可及性的不同及其本质的不同。主要结论为:1)「コ」「ソ」在篇章距离的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该差异可以归结于两者属于不同类型的可及性标示语;2)「コ」是较低可及性标示语,往往用于对某个事物的叙述接近完成,大脑中已经形成了该事物的完整图景时;「ソ」是较高可及性标示语,用于当某一个事物尚未叙述完成,大脑中还没有形成该事物的完整图景时。

    2016年06期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9K]
  • 日语副词的动词用法认可度问题——以?うっかり+する?为例

    王华伟;

    本文运用语料库对?うっかりする?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道真木男(1991)的研究中与本研究中所对应的考察项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数据表明中道真木男(1991)的结论有偏颇之处,对其中的8项给予了认可度的补充完善,并对问题的原因做出分析。另外,语料库规模和种类也对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语料库的规模越大调查对象出现的频数未必越高,但是,当其规模达到了一定水平时,调查对象的出现频数的确处于较高的位置。而从语料库的种类来看,最佳的语料库为达到一定规模的文学作品类,其次是综合类语料库。

    2016年06期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3K]
  • 宫泽贤治与小川未明童话形容词的句法功能的对比研究

    黄银;胡俊;

    本文以日本著名童话作家宫泽贤治与小川未明各9篇童话的形容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就其句法功能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贤治作品中,《要求多的餐厅》作为作品集,其语言使用具有一贯性;大量出现形容词+表自然事物的名词的搭配,描绘了一个以岩手县为原型的、贤治心目中的"桃花源";形容词作状语时从质、量两个方面修饰动作更为丰富,这是因为此系列童话是作者心像素描的一部分。未明作品中,标题中的名词在使用中反复被多个形容词修饰;形容词谓语句主要用于叙述句中,且叙述句中的定语从句包孕句多于状语从句包孕句。

    2016年06期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1K]
  • 论单音节词的不稳定性——以日语动词为中心

    金镜玉;邱根成;

    单词中有单音节与多音节,前者有多义性与不稳定性,后者有单义性与稳定性。现代汉语动词与宾语位置关系,前者位置不能移至宾语后,后者位置多可移至宾语后。日语动词具有活用形态,基本不存在单音节词形。但是在结构与句法层面,连用形产生的单音节,也会明显引发不稳定性,从而在语用层面形成制约。单音节向多音节发展的同时,原有单音节词仍得到使用,并以静态与动态表现形式彰显音节对单词的制约性。

    2016年06期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4K]
  • 复合动词前项「取り-」语义虚化的诸问题刍议

    杨晓敏;

    本文首先梳理了单纯动词「取る」及复合动词前项「取り-」的语义用法,认为词汇型复合动词中「取り-」的多义性明显下降,且抽象化程度呈连续性样态。其次,本文结合后项的特点对「取り-」的语义虚化进行探讨,认为随着后项及复合动词逐步丧失移动性、作用性、他动性,「取り-」的语义虚化程度也随之加深。最后,本文对「取り-」语义虚化后的表达功能进行探讨,认为在「取り囲む」「取り壊す」中,「取り-」带有大规模性、计划性、意图性、攻击性等语义色彩。

    2016年06期 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5K]

信息专栏

中日比较研究

  • 现代中日两国词语共时性互动研究

    刘凡夫;

    本文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的报刊、新闻网站及新刊词典为语料,探讨了中日间词语互动的特征与变化,并探究了影响词语互动的情感因素。本文考察的结论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人对汉字更加自信和通达,对域外创建的汉字词语抱有包容的态度,因此日源新词能够大量进入现代汉语并得以定型。相比而言,汉字从传播到日本起,日本人一直处于对汉字的尊崇与脱中国化这一矛盾体之中。战后日本对汉字的限制,使汉字音读词在日语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尽管中日间各方面的接触频繁,进入现代日语的汉语新词数量逐年增加,但其传播范围受到制约,认知度不高,影响了其在日语中的定型。

    2016年06期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7K]
  • 谈话模式理论视阈下的「ソ」系指示词的语篇功能分析——兼与汉语对比

    郭玉英;

    ?ソ?系指示词在语篇的衔接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本文我们需要舍弃?ソ?系指示词只是取代先行文中的语言表现的传统思想。?ソ?系指示的不只是语言表现(先行词)其本身,而且还指示通过上下文而附加的信息甚至是变相。由于指示对象是限定于文脉的,所以?ソ?系指示词起到一个在向听话人提供信息1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信息2的作用。另外,也通过日汉两种语言指示词表达的比较,充分说明了不同语言的两种不同认知模式。

    2016年06期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6K]

日语教学研究

  • “表现性评价”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

    彭瑾;徐敏民;

    本研究从表现性任务的设定,评价标准的制定等方面介绍了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案例,阐述了将表现性评价引入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并且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提出了表现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的课题。

    2016年06期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3K]
  • 专业非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日本社会文化课程建设

    窦心浩;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等一系列社会变动的影响下,对于日语专业学生来说,专业非语言能力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不同于传统的专业语言能力,专业非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开设大量日本社会文化课程。然而,近年的学校调查表明,各高校日本社会文化课程的整体状况并未出现明显的改观,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无法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本文将通过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的分析,对日语专业学生专业非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与实际状况之间存在的较大反差进行探讨。

    2016年06期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8K]

日本文化研究

  • 关于赖山阳历史哲学中“名分论”的考察

    张赫;

    "名分"是儒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日本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赖山阳在其历史哲学中主张"名分论",该理论受到中国的苏轼、柳宗元、朱熹,日本的赖春水、菅茶山等人以及水户学派的影响。赖氏"名分论"的基本内涵是"天皇=朝廷"和"将军=武家"的"名"与"实"的辩证关系,外延主要体现在民本主义和民族主义两个方面。山阳的理论具有以下特点:双重性、重视血统的同源性、行动性和预测性。该理论对日本幕末的尊王倒幕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对军国主义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2016年06期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3K]
  • 论日本型华夷思想的脆弱性——以室町幕府的东亚观为中心

    黄旭峰;

    在古代中国,华夷思想作为构建中原王朝同周边民族间关系的一大准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日交流的展开,日本也形成了类似的华夷思想,即日本型华夷思想。然而日本型华夷思想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在历史的发展中影响甚至决定着日本的对外观念。以下将针对日本型华夷思想的概要及其发展历程进行归纳,并以室町幕府时期的东亚观为中心对日本型华夷思想进行解构并分析其思想的脆弱性特征,以期对研究古代日本的外交政策及古代东亚国际关系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2016年06期 10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1K]

信息专栏_电子辞典使用技巧

日本文学研究

  • 论石牟礼道子的生态创作意识——以“苦海净土”三部曲为例

    刘利国;祝丽君;

    《苦海净土——我们的水俣病》《神灵的村庄》和《天之鱼》是日本当代著名女作家石牟礼道子蜚声海内外的"苦海净土"三部曲。作者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四大公害之一的水俣病为题材,通过事实与虚构并存的半纪实性书写,描述了水俣病患者的痛苦以及患者家庭与氮肥公司进行诉讼斗争的艰难历程。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剖析其作品"苦海净土"三部曲所书写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和谐关系产生之根源,探讨石牟礼道子的生态创作意识。

    2016年06期 1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2K]
  • 谷崎润一郎的中国观

    于桂玲;

    本稿主要通过考察谷崎润一郎放弃"支那趣味"转向日本回归的原因,分析其中国观的变化。第二次中国之行后,谷崎放弃了"支那趣味"文学创作。这说明"支那"、西洋乃至日本,对谷崎来说都是唯美之梦的载体。不同的是,"支那"这个幻想的他者,曾一度满足了他的"支那趣味"与"西洋崇拜"的异国情趣;而"中国"则不能继续承载他的梦想,变成了他敬而远之、冷静旁观的对象。其中,移居关西及第二次中国之行后中日关系的本质性、历史性转变成为谷崎中国观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2016年06期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