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学习与研究

期刊名称: 日语学习与研究
创办日期: 1979
主办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刊期: 双月
电话: 010-64492401
    010-64493203
Email: ryxxyyj@vip.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619/H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4395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朝市监广登字20190017


日语语言研究

  • 日语动词的他动性研究

    许慈惠;杨敬;

    本文试考察日语「名词+を+动词」结构中,动词对「を」格名词的他动性强弱问题及其种类。动词对「を」格名词的他动性因他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和它所作用的对象物的语义特征而有强弱之分。在此意义上,日语界传统观点,即"场所名词+を+主体移动动词"结构中的动词为自动词,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认为主体移动动词作用的是"空间"而非"场所"。主体移动动词对「を」格空间名词的作用也是一种他动作用,只是其他动性较弱而已。

    2011年01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 ‘テイル'的意义及其制约因素和实现条件

    李所成;

    本文分别对「ティル」的意义、「ティル」意义的制约因素、「ティル」意义的实现条件进行了简要论述。认为「ティル」的中心意义是表达"样态存在","动作的持续"、"变化结果的存续"只不过是不同"样态存在"的外在表现。"样态存在"可分为"动态存在"和"静态存在"两大类。制约「ティル」意义实现的因素不是前接动词的语义特征,而是事件是否含有"外界"。如果所描述事件有外界,那么「ティル」就表达"静态存在",如果所描述事件无外界,那么「ティル」就表达"动态存在"。数量词、数量副词等具有赋予事件外界的功能。

    2011年01期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 二语习得量化研究中两种数据采集方法的对比研究

    毛文伟;

    二语习得研究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科特性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通常都是实证性的。从其中的量化研究采用的数据采集方法看,大致可以分为问卷调查法和语料库研究法两种。后者使用的语料库包括本族语语料库和学习者语料库。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也都有一定局限。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实现优势互补,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考察学习者的语言发展状况,提高研究、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011年01期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 现代日语中的汉语古音

    王迈;

    本文以《广韵》、三十六字母、《韵镜》等有代表性的记录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文献为参照,考察现代日语汉字的读音,归纳整理汉语中古音声母系统的发音在现代日语中的留存状况。考察表明:现代日语汉字的读音成体系地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声母发音,只是在发音方法、发音部位以及清浊上略有出入,这一方面是在借入时为了适应日语语音系统而人为做出的改造,另一方面是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自身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中古汉语的韵、调系统发音在现代日语中的留存状况将另文考察。

    2011年01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疑问表达‘誰も'与肯定否定的共起

    王华伟;

    本文考察了疑问表达「谁も」等既可与肯定表达又可与否定表达共起的词在使用时的特点,以及影响表达式「谁も」只能同肯定表达共起使用或者只能同否定表达共起使用的制约条件因素。通过考察得知表达式「谁も」常常与否定表达共起使用,同时存在与肯定表达共起使用的情况。而表达式「谁もが」和「谁も彼も」常与肯定表达共起使用,同时也存在与否定表达共起使用的情况。

    2011年01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 运用“礼貌理论”分析日语‘よわ'的确认用法——通过与‘だろう'进行比较

    张惠芳;

    本文通过与「だろぅ」进行比较的方式考察了「ょね」在会话中的使用情况和其"确认用法"语义特征。在概观先行研究后,首先,用具体数据展示了会话中各表现形式的使用情况。然后,以先行研究对「だろぅ」的语义分类为基础,从信息量这一角度对会话中出现的「だろぅ」和「ょね」重新进行了分类整理。最后,运用Brown & Levinson(1987)的"礼貌理论"对会话中「ょね」的多用、「だろぅ」的少用现象进行解释。

    2011年01期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 关于日语中的“缓冲语”

    贾丽;

    本文对日语"缓冲语"的使用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明确了:(1)日语中使用"缓冲语"的常见场面;(2)不同场面下的习惯表达;(3)使用频率最高的"缓冲语";(4)中日使用"缓冲语"的差异倾向。此外,使用Brown & Levinson(1987)的「ポラィトネス」理论以及Hall(1976)的"高低背景文化"理论对日语"缓冲语"的社会文化根源进行了分析,并作为结论指出:日本是"注重礼节"、"高背景文化"的国家,因此,建议我们的学习者注意掌握日语自然、得体的含蓄表达方式和培养从语境中体会说话者真实意思的能力。

    2011年01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中日比较研究

  • 日语助词‘こそ'和汉语副词“才”的对比研究

    陈访泽;吴卫平;

    现代日语的助词「ニそ」被认为是典型的"特提助词"。本文按照野田尚史(2003)的意义功能划分,从基本语义特征和语义焦点的角度对日语特提助词「ニそ」和汉语副词"才"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基本语义特征的角度看,「ニそ」的"特定强调"意义中的"提示主题"和"提示条件"和"才"对应,「ニそ」的"反驳"意义和"才"也对应,起词汇化作用的「ニそ」在意义上和"才"也可以说是对应的。但「ニそ」的"特定强调"意义中的"提示时间"、表示"让步"意义时和"才"不对应。从语义焦点模式的角度看,"才"的语义焦点模式有5种,「ニそ」的语义焦点模式只有2种,"才"的语义焦点模式比「ニそ」要丰富得多。

    2011年01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 汉日基本味觉形容词的隐喻现象对比研究——以汉日甜味词为例

    王静;

    味觉词汇来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感觉,在描述基本味觉时,各民族的味觉词汇几乎是可以互译使用的。而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当这些词汇发生隐喻转义时,常常会出现民族语言间词义转移时的相异或空缺现象,并由此导致误译、误用。本文试通过对取自金山词霸软件、《中日对译语料库》等真实语料进行定量分析,就汉日味觉形容词"甜"、「甘い」的隐喻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在词义转移时,因中日民族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相异或空缺现象进行比对分析,以寻找更好的翻译策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信息,避免在实际语用过程中因母语负迁移而造成的误译、误用现象。

    2011年01期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日语教学研究

  • 系统论在专业外语听说教学中的运用

    宫琳;

    外语教学历来注重对学生"五会"技能的培养,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加强,听说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听说系统一般包括低年级精读(含三年级上学期),听力、会话、低年级语法等几门课。系统论的运用,可以从整体入手,根据这个系统自身的特点,通过进行最佳设计,最佳选择,最佳控制,把这几门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以求达到最佳效益。

    2011年01期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工科院校日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观念调查

    赵玉婷;

    语言学习观念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四所院校的295名日语专业的学生利用BALLI工具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了日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观念中的支持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即背单词、短语、句型,重视语法学习,重视反复、大量的练习的学习方法;有明确的动机;喜欢学生主导的课堂;重视教师的作用的一般倾向。同时还发现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学习观念上的一些差异。

    2011年01期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 解读日语专业教材语法体系的应用

    郑爱军;

    目前我国初级日语专业教材中存在着国语教育语法体系、日本语教育语法体系和新语法体系并存的现象,因为教材依据的语法体系不同,同一语法现象出现了多种版本的解释,再加上很多学校的日语教学都是多套教材并用,从而出现了多种语法现象交叉重叠,含混不清的现象。这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本论文旨在对教材中各种语法体系进行分析,探明各种语法体系间的本质区别,为今后我国新语法体系的建立和教材的编写提供理论依据。

    2011年01期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信息专栏

日本文化研究

  • 日本《论语》接受的流变轨迹

    张士杰;

    邻国日本有千余年《论语》接受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接受的主体、客体、方式、水平、目的、效用等情况呈现颇为迥异的特征,貌似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则紧密牵连,绵亘婉转而成一条生动的流变脉络。本文以日本《论语》接受的发展脉络为纲,对《论语》传日、古注读解、朱注传日及其流行、江户《论语》研究之兴盛、近代《论语》研究与大众接受等不同阶段的接受情况次第考察,以期了解《论语》在日本的流播、际遇和命运,藉以厘清日本《论语》接受的流变轨迹,管窥《论语》在中日学术融汇和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2011年01期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 明初中日关系管窥——宋濂与日僧交往二三事

    任萍;

    明代翰林大学士宋濂以文著称,名扬海外。明代的日本来华僧中不少利用来华之便,慕名向宋濂求取墨宝。宋濂为日本高僧所作文章,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是研究明初中日关系不可忽略的内容。这些文章,不仅蕴含宋濂的佛教思想,也反映了明初中日关系的一个侧面。

    2011年01期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日本文学研究

  • 2010年度日本文学研究综述

    马骏;

    本年度的日本文学研究依然在踏实的学术氛围中稳步前行,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特色研究逐步形成;人气作家研究方兴未艾;专题讨论趋向纵深发展;文学成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代感知对方的一扇窗口。

    2011年01期 9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 文本游戏与历史书写——大江健三郎《同时代的游戏》叙事策略探蕴

    兰立亮;

    《同时代的游戏》是一部追求共时性结构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叙述者"我"将书信的私人性和历史的多元性杂糅在一起,完成了对故乡神话和历史的书写。六封信的并置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体现了大江对"可写文本"的追求。

    2011年01期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交融——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艺术手法分析

    苏萍;

    《海边的卡夫卡》是最近十年最有春树风味的作品。小说中,卡夫卡少年的章节和中田老人的章节是交错推进。与之前很多作品相似,两个世界逐渐接近,终究交接,然后又分离,从寓言世界回归到现实世界。除了双行线结构和解构等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春树还借鉴了20世纪现代主义流派作家的一些表现手法。例如:互文、荒诞、象征和隐喻等。如此这般,村上将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不露声色地融合于《海边的卡夫卡》这部小说中,可以说《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小说的一篇集大成式的创作。

    2011年01期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翻译论坛

  • 论新闻文体中汉日同形词的日译

    张南薰;

    日语新闻文体大量使用汉字词,汉日同形词的翻译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新闻文体翻译的效果。本文以汉日翻译为例,重点探讨新闻文体汉日同形词翻译中的误译现象、翻译原则、翻译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2011年01期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试题与分析

  • 大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语法试题的内容效度分析

    董杰;

    本文从日语教学的观点出发,对日语专业四级考试2002—2006年5年的语法试题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这5年累计出现的90道语法试题的分析,解析并明确日语专业四级考试语法试题的考查点,探讨考试对日语专业教学的反拨作用,为评估和改进专业日语教学提供一点参考。同时也希望能有助于今后日语专业四级考试命题的进一步改善,从而提高日语专业四级考试试卷的整体质量和水准,进而在大学专业日语教学中起到更有权威性、指导性的作用。

    2011年01期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 下载本期数据